华北局聚焦数据质量助力推进民航统计改革
荀子关于民之父母的论述,既是对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继承,也与其从政于兰陵令的为民父母经历有关。
此一事实,使知识分子,可以自立于现实政治之外去从事文化工作,而不受到政治的干扰。欧洲近代的开头,与反罗马教会一起的是反封建。
主张革新的人士,只要求传统向它投降。但以经为中心的传统,是我们民族的血肉相承的,这在反的上面,岂能毫无分寸。中国真正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纵然对传统毫无兴趣,但谁也没有因此而受到压迫,或有被压迫之感。并且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政治之工具非一,经在许多工具中未必是一最有效的工具。
朱子曾经说过,这与义理是另一学问。庄子说: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以喜矣,何况是自己文化的根源。只有和乐平易的君子,才是人民父母。
乐以强教之,易以说安之。荀子多从人间礼仪到社会管理制度转进的角度对民之父母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又从伦理原则到群居和一社会制度的迁移角度来进行阐释、论证父母、君臣之间的联系,确实将父母与君主关系进行了理论反转。郭店楚简给出的答案是,孝大于忠。荀子认为,国家的功业名望、存亡安危取决于君主的一颗赤诚之心专注于何方。
而像桀、纣的暴君,自然就是民之怨贼。由君子制定的礼义显示天地自然秩序、人间社会秩序的合一。
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2.[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3.[4][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263.[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王文锦.礼记译解(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9]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32.[10]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1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金良年译注.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3]王先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李涤生.荀子集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179.[15]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三无又与《诗》相联通,表达了诗、礼、乐一体的思想,体现了生活的存在是诗化存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子女家庭式的命运共同体的礼化存在。如《周南·樛木》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理想主义的孟子主要从仁政王道的宏观角度,对民之父母进行发挥。
原载《中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5期 进入专题: 父母官 先秦 治国理政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从先秦经典来看,统治者是父母,老百姓是子女,统治者是百姓的父母。此外,孟子还提出了赤子之说,以呼应民之父母。
官员权力来自百姓,俸禄出自百姓税收。君子何以是民之父母?为民父母当有何作为?上层统治者与下层百姓之间是冷冰冰的权力幕布,还是有着温情脉脉的类似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纽带?在儒家视野之中,答案无疑是后者。
如果一心要把国家变成一个实行王道的地方,就能称王天下。率兽而食人的统治者自身合法性定会遭到质疑,甚至危乎殆哉。
父母官的主体意蕴在一众典籍中展现出了因不断诠释而变化的思想史历程。经典中的君子,一般有二义。《诗经》民之父母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影响甚大。[10]157为鲁哀公阐述为政之道时,孔子引用此句以父子关系来描摹国家与小家间的关系。有人认为此词最早可追溯到召父杜母的典故。礼义之统是荀子政治哲学的一大理论关键。
这一细微的调整与变化将民之父母由名词变为动词,体现出了孟子的良苦用心,即统治者应当主动有所作为,施行仁政与王道。从家庭关系入手,通过血缘之爱的不断推广至家国天下的政治方法,扩而大之,大而化之,层层推展开来,便可成修齐治平之道,可成一国之家化。
子女侍奉父母能不尽心竭力吗?如果百姓是统治者的衣食父母,统治者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勤政爱民、清正廉善、奉公守法,心中装着百姓,始终与百姓打成一片,才会受到百姓拥戴。诠释虽有所差异,但共同构成了民之父母的经典话语系统。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一语成为后世儒者诠释君民关系的经典引述。换言之,儒家是以天地一体、万物一家的视野来观照世界。而德位合一则是理想状态。汉代以后,民之父母的说法逐渐演变为父母官的表述,民对官的服从关系在实践中被片面强化,显然已偏离了先秦典籍本义。
一是有德者,指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可见,民之父母当是德位高度统一的完美圣王。
治国理政视野的转化集中表现在统治者与百姓关系是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摹仿。[12]177《滕文公上》则借墨者夷之之口说出了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
《诗经》民之父母主要指居于统治上位的乐只君子恺悌君子,《大学》《中庸》则着意强调了德位合一的意义。此篇又云,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如何打通政治层面的上下与伦理家庭层面的上下之间的天然屏障,就需要后世思想家给予更充分的讨论与回应。第一,统治者要有民之父母的立命担当意识,根据权责相适应原则,担负起应有责任。乐只一词在《诗经》中出现了20次②。[6]6《小雅·采菽》的乐只君子,天子命之[6]248等。
《孟子》为民父母则以仁政与王道强调了对统治者的期许与对民生、民权的重视,《荀子》则集民之父母之大成,从理论层面解决了忠孝两难困境,涵具了后世父母官的大部分意蕴。《荀子》实现了对《孟子》说的反动,从礼仪角度对民与君二者关系进行了总体平衡与理论熔铸,综合了先秦儒家经典民之父母说进行了重新诠释、汇通。
民众拥护统治者的重要原因在于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先秦典籍的民之父母,一般专指统治上层的天子。
《韩诗外传》虽成书于汉初,但其材料却是先秦之旧典,虽有韩婴述而不作式编排,但仍可见先秦材料及思想之本来面目。而像夏桀、商纣之流,则是民之怨贼。